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機房淹水?別慌!應對機房水災的資料備份與防災指南

機房淹水?別慌!應對機房水災的資料備份與防災指南

機房鬧水災怎麼辦?企業如何因應機房淹水導致資料損失的資安事件?多數資安事件的防範重點是駭客入侵、病毒軟體等惡意威脅,卻忘了天災的破壞力絲毫不輸勒索軟體的加密攻擊。
建議企業完善日常資料備份機制,除了防範網路攻擊外,也能降低機房淹水等物理性損害而造成的資安損失,避免營運中斷影響業務連續性。

機房為什麼淹水?4 個內外部水災風險衝擊資料安全

資料安全防護議題著重在機敏資料保護或防止資料外洩的措施,然而機房與資料中心做為資料管理核心,更需要防範物理層面的危害。
為了全盤評估機房淹水對資安的衝擊,企業需了解水災成因不限於外部自然災害,內部潛在風險同樣需要關注。

沒有 資料備份 ,遇到 水災 淹水 如臨大敵
水災是機房設備與資料安全的大敵

機房水災成因之一:颱風來襲

平均一年會有 3 到 4 個以上的颱風影響台灣本島,高達 50% 至 70% 可能引發停電或基礎設施損壞等災害,對機房安全構成嚴重威脅。2001 年的納莉颱風就曾使中華電信二十多個機房受損,超過 35 萬用戶的市話服務受到影響。

機房水災成因之二:致災性豪雨

台灣每年因對流性降雨或豪雨導致的經濟損失達數十億元,而企業也須留意豪雨的致災性將成為常見的機房水災成因。2023 年 8 月,桃園地區一場午後強降雨造成多處工廠淹水,部分企業只能停工斷電,產生數百萬元的營運中斷損失。

機房水災成因之三:老舊管道

台灣許多辦公大樓、工廠的水管或汙水系統未妥善維護,也是企業須重視的機房水災成因之一。某家傳統企業就因機房天花板上的管道破裂,主機、設備機台首當其衝,修復成本超過 200 萬元。

機房水災成因之四:冷氣故障

冷氣空調同是機房水災成因之一,台北南港車站就曾發生空調機房水管破裂,若此狀況出現在設備機房中,搶救設備的同時還要擔心冷氣製冷不足使機台過熱故障,將加重企業營運負擔。

機房淹水機率高嗎?企業為何應定時盤點水災風險衝擊?

機房淹水不僅是物理災害,更對企業營運與資料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其影響涵蓋多個面向,每項損失皆可能帶來高昂的金錢與時間成本,企業必須了解機房水災的風險衝擊,才能降低遭受損害的機會。

超過 30% 的機房曾發生水災或濕氣影響設備

多數企業 IT 人員或資安人員著重於資安防護機制與措施,而忽略了機房淹水或鬧水災的可能,可從實務面而言,機房水災事件發生機率並不低。
早在 2023 年的一項全球調查就指出,超過 30% 的機房曾因水災或濕氣問題導致資料損失或設備損壞,台灣因多雨氣候及夏季常有颱風來襲,更要多注意強降雨帶來的淹水風險,以免讓機房暴露在危險之中。

機房淹水很嚴重嗎?將造成企業多少損失?

  • 設備毀壞:
    設備毀壞是機房水災最直接的衝擊之一,除了更換設備的費用外,設備採購、更換與重新設置的過程需耗時 1 至 2 週,企業營運效率在此期間將大幅下降。
  • 資料遺失:
    客戶資料、財務記錄與生產數據等核心業務資料,若未實施完善資料備份,恐在機房淹水後永久遺失,平均修復成本高達新台幣 1.36 億元,且需耗時數週至數個月。
  • 修復成本:
    機房淹水後,企業需立即啟動機房、資料與系統的修復程序,而修復成本的高低直接影響後續復原速度,修復期間機房無法運作,企業可能因營運中斷付出更高代價。
  • 業務中斷:
    機房淹水引發的系統停機會直接癱瘓企業營運,根據統計報告指出,停機的平均成本為每分鐘新台幣 28.8 萬元,若停機持續24小時,損失將達新台幣 4,147 萬元。
  • 企業商譽:
    機房淹水導致服務中斷與資料遺失等資安事件,恐造成約 20% 至 30% 的客戶轉向競爭對手,企業需投入新台幣 100 至 500 萬元的公關與行銷費用方可重建品牌形象。

強化機房物理安全避免水災也是企業合規重點

資安法與個資法不約而同要求企業採取物理安全措施,保護資訊資產與個資免受意外事故影響,其中包含企業應自行管理機房水災等相關風險,若未採取防範措施,可能造成數百萬元的設備與業務中斷損失,最終導致資料外洩或損毀,也將面臨法規罰款。
ISO 27001 也對於資訊安全機房的溫溼度有明確要求,一般而言,機房溫度應控制在 15°C 到 27°C 之間,溼度則應維持在 30% 到 60% 之間,方可確保設備的正常運作,在維持營運效率的同時完善資訊安全。(延伸閱讀:【環境溫溼度監控方案】全天候守護企業機房設備和重要資產

定時盤點有效降低機房水災的資安風險

定期盤點是一個系統性流程,協助企業識別潛在風險並採取對策,確保資安措施與時俱進,顯著提升資安防護效果。

  • 識別潛在風險:
    企業可全面檢視資訊系統與實體設施,並確認資料備份的完整性,以利意外發生時不會因資料遺失產生更多損失。
  • 評估營運衝擊:
    分析機房淹水可能造成的資料損失或系統停機時間,協助企業為高風險項目投入備份系統等資安資源,降低整體資安風險。
  • 制定因應對策:
    根據盤點結果制定因應資安措施,除了降低淹水導致的硬體損壞機率,也可導入合適的備份方案,減少資料毀損的影響。
  • 持續精進:
    透過災難還原演練模擬水災發生後的恢復流程,測試備份資料的可用性,企業也藉此持續精進資料備份策略。

資料備份重要嗎?機房淹水後如何快速恢復、降低水災損失?

機房與資料中心是企業系統化營運的核心命脈,其穩定性直接影響業務連續性,而資料備份之所以重要,在於它能協助企業應對機房水災等災害衝擊。

沒有 資料備份 ,遇到 水災 淹水 如臨大敵
機房淹水如何保護資料安全?沒有資料備份就無法復原(設計對白)

為什麼需要完善資料備份機制?

若機房因水災停機,沒有備份的企業只能從零開始,而有備份的企業卻可以迅速重啟,讓資料備份不再只是單純的「複製檔案」而已,更可善盡守護企業資產的職責。

  • 經濟效益與合規性保障:
    相較於修復與重建成本,預先投入備份方案的費用更具經濟效益,並有助於滿足法規對資料保護的要求。
  • 分散風險,確保資料安全:
    將資料副本儲存於不同地點,即使主機房因水災癱瘓,備份資料仍能作為復原的基礎。
  • 加速災後復原,降低損失:
    具備完善備份的企業能在數小時內重建系統,效益遠高於耗費數週甚至數月的無備份企業。

用異地備份解決地理位置風險

異地備份策略將資料副本儲存在與主機房不同地點的設施,直接降低了機房單點風險,讓企業免因地理因素全盤受損,這意味著即使主機房泡在水裡,業務也能持續營運。
而企業還需留意以下三個注意事項,才能真正實現異地備份的實務價值。

  • 距離選擇:備份地點應與主機房相距 30~100 公里,避免受到相同災害事件波及。
  • 資料同步:透過定時或即時同步,備份資料與主機房版本一致。
  • 復原準備:預先測試從異地恢復的流程,確保災後能迅速切換。

用雲端備份滿足高彈性需求

雲端備份是一個靈活且高效的解決方案,利用雲端服務儲存資料,無需依賴實體機房,讓企業在水災發生時仍能隨時存取資料。

  • 快速重建:AWS、Azure 等雲端服務商在多地設有資料中心,透過雲端存取備份就能快速重建系統
  • 按需付費:成本靈活,中小企業也能投入資源,讓資料保護不再是負擔。
  • 即時擴充:企業可根據需求調整備份容量,無需自行購置硬體或擴建機房。
  • 自動化運作:備份過程自動完成,減少人為失誤,提升效率。

用備份還原測試確保可用性

備份不該是形式,而是在關鍵時刻救命的工具,若無法在機房遭遇水災後順利還原,資料備份機制等於白費功夫。
備份還原測試的意義在於透過下列流程驗證備份資料的完整性與可用性,確保企業能真正依靠備份復原系統。

  • 模擬災害:假設機房水災或因水氣而硬體故障的情況,演練重建系統的災難還原流程。
  • 驗證完整性:確認備份檔案是否能正常還原,避免遺漏核心業務資料。
  • 縮短復原時間:熟悉資料還原的操作步驟,以利災後能快速切換上線。

用差異備份降低日常備份負擔

對於資料量大的企業來說,每天進行完整備份既耗時又占空間,而差異備份僅針對曾更新過的資料,大多會設置在完整備份的週期之間,有效提高營運效率與實用性,降低備份空窗期的風險。不過也有幾個重點需要注意:

  • 資料復原後的檢查程序:
    執行差異備份應同步紀錄更新歷程,方可避免疏漏晚於完整備份時間點的資料更新。
  • 制訂判斷差異的規則:
    需制訂統一且合乎需求的判斷機制,確實協助備份與還原機制的運作。
  • 作業繁雜且容易出錯:
    資料更新通常瑣碎且分散,增加了差異備份的操作繁雜度。
選擇適合的 資料備份 ,遇到 水災 淹水 都不怕
差異備份可以協助提高資料備份效率

備份、備援皆是支撐營運不中斷的必要環節,與企業永續經營息息相關,除機房水災資料恢復方案外,也建議企業依據火災、地震等各個情境的損害風險,配置合適的異地備份、雲端備份等資料備份方案。
完善的企業機房備份策略與災害應變措施,協助企業在原始資料毀損之際迅速復原,使營運中斷的損失降到最低,將是防災的核心價值所在。

※ 本篇內文三張圖片可用於不營利之商用、私用,來源標註「鼎新數智」即可。
※ 素材圖源:梗圖倉庫